5月24日,記者從湖南省人民政府獲悉,湖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近日已下發《關於做好被徵地農民社會保障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今後湖南不再建立單獨的被徵地農民養老生活保障制度,被征服地農民可自願選擇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或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農民失去集體土地時,由政府提供繳費補貼,補貼標準為全省上一年度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的60%(或100%)×12%(或20%)×補貼年限。(5月25日紅網)
  對於廣大農民來說,這無疑是天大的喜訊。從年滿60周歲即可享受按月發放55元的養老金,再到由政府為被徵地農民提供繳費補貼,一系列政策、制度的出台,不僅打通了聯繫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里”,也讓改革的“紅利”充分釋放。隨著改革的深入,公平、正義的陽光灑向農村,照射角落,政策的普惠性、公共性將給群眾百姓帶來更多的驚喜和實惠。
  凡是基層工作者大多有這樣的體會,在當前這個時代,土地征收和房屋拆遷工作推進難,被譽為“天下第一難事”。究其原因,一方面,由於新型城市化的推進以及重點工程的建設實施,需要大量徵用農民的土地,土地面積的減少,以及農民對土地的依附性高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徵地難的窘境。另一方面,儘管國家、省、市均出台了具體的土地征收補償標準,但是仍然存在地區差異,補償標準高低不一。此外,現行政策對徵地農民實行一次性現金補償,涵蓋了青苗、地上附著物以及就業安置補償等內容,對於缺少生產資料,又無一技之長的農民來說,以後的生活該怎麼過,如何過得更幸福成為他們心間最大的“疑惑”。
  政府部門為了城市發展,要全力推進項目建設,而農民也出於種種考慮,努力捍衛自己的權益。在這一現實背景下,土地成為了引發雙方矛盾、影響社會穩定最直接的“導火索”。近期,新聞媒體報道的山東平度、山西運城土地征收補償引發的極端事件以及“村民不滿徵地補償告市政府和市長案”……土地征收補償問題多發、頻發,再次走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如何破解除這個“天下第一”的難題?又該如何平衡、調節雙方利益?怎樣才能贏得人民群眾的支持?除了相關部門認真宣傳、執行好土地征收補償的相關政策、標準,創新服務群眾工作的方式、方法外,從體制、機制上保證群眾的根本利益不受損害才是長久之計。湖南省此次從群眾最關心、最直接的現實問題入手,由政府為被徵地農民提供繳費補貼,提供兩種可選擇的方式,既切合實際、方便可行,又能確保政府公共服務配套、到位,還能徹底解決農民老有所養的問題。設想一下,農民“心頭患”問題通過制度、規定形式予以落實、解決,切身利益通過機制來得到維護和保證,土地征收補償極端案件還會持續高發嗎?
  “深入群眾如魚得水,脫離群眾如樹斷根”。歷史和實踐充分證明,人民群眾是我們黨的執政之基和力量之源。在湖南全面深化改革,建設小康社會的征途中,發展好、維護好、實現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改革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打破思維定勢,更需要各級執政者轉變執政理念,多站在群眾角度想辦法、謀思路、出政策。湖南省緊扣發展主線,從土地征收補償工作切題,為深入推進土地、養老改革起到了嘗試和表率作用。期待在這一政策“利好”下,各項改革積極、穩妥推進,讓改革的“紅利”全面釋放。
  文/吳俊  (原標題:養老繳費津貼釋放改革“紅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qg62qgrmb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